加工貿易與我國宏觀環境利益
時間:2020-03-21 欄目:理論教育
我國的加工貿易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末,1981年加工貿易占當年進出口額的5.99%,2011年加工貿易進出口額為13052億美元[20],占當年進出口額的36%左右。經過改革開放后3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加工貿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國民經濟和工業化進程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但是我國因此也成了“世界工廠”。加工貿易是在中國生產、在國外消費,在生產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原料和能源。我國能源有限,1993年我國由石油凈出口國變成凈進口國,到2003年已經成為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并且我國對石油進口的依賴將不斷加強。而“世界工廠”不僅需要大量的能源與原材料,同時會產生大量的環境污染,造成生產地環境破壞。我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同時,工業垃圾帶來的污染開始威脅著我國民眾的生活質量,甚至威脅著他們的健康和生命,中國企業因此陷入雙重困境:賺最少的錢,制造越來越嚴重的污染。[21]在構建“世界工廠”的過程中,資源環境對我國來說是一個瓶頸,用我國有限的資源與環境去滿足“世界工廠”的需求,壓力十分巨大,由此支付的資源環境代價可想而知。近幾年,國內外多項研究表明,中國一次性能源消費的二氧化碳排放的1/4~1/3是由于滿足世界其他國家生產生活需要而造成的。[22](www.sffl.com.cn)
在微薄利潤的誘惑下,我國承擔了很多高能耗、高污染產品的生產,消耗了大量的能源,也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與二氧化碳。如果說傳統的污染物破壞了國內的生態環境,使本國的環境利益遭受損失,那么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則造成了包括我國在內的全球環境利益損失,使我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中處于不利地位。
- 上一篇: 環境利益代際公平為代內公平確定行動方向與目標預期
- 下一篇: 企業環境利益的構成
有關 環境利益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的文章:
- 農村環境利益問題
- 江澤民的環境利益思想
- 環境利益代際公平為代內公平確定行動方向與目標預期
- 完善生態補償機制
- 我國未來宏觀環境利益發展趨勢分析
- 構建區域間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合作機制
- 基于環境利益的地方政府與企業的博弈
- 環境利益代內公平是代際公平的前提
- 環境利益與經濟利益之間的統一
- 地方與中央的利益關系
- 主體間的環境利益博弈分析
- 環境利益代際公平實現的可能性
- 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環境利益目標的一致性分析
- 我國未來宏觀環境利益發展趨勢分析
- 完善生態補償機制
- 環境利益代內配置不公的原因
- 自然供給的環境利益的現狀
- 農村環境利益問題
- 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環境利益目標的一致性分析
- 環境利益的構成
- 環境利益代內公平是代際公平的前提
- 環境利益的代際沖突
- 對外經濟關系中宏觀環境利益分享途徑的構建
- 環境利益代際公平實現的可能性
- 完善地方政府的環保目標責任制與問責制
- 構建公平的國際氣候制度
- 地方與中央的利益關系
- 居民與企業之間的環境利益博弈
- 馬克思主義環境利益思想概述
- 地方政府與微觀主體的環境利益配置